毛主席曾指出,石达开兵败于大渡河的一个关键因素是他没有采用分兵多路渡河的策略。
1863年5月14日,石达开带领他的部队抵达紫打地后,便频繁休整,并不断尝试渡过大渡河。然而,他们的行动进展缓慢,直到5月22日,这宝贵的8天时间过去后,石达开才意识到应该转而渡过松林河。此时,松林河附近的土司王应元发现,石达开部队始终未能成功过河,他不禁产生了太平军可能会进攻自己的忧虑。王应元灵机一动,立即下令砍断了桥梁,防止敌军利用它渡河。
正是在这个时刻,石达开才恍若大悟,意识到只有泸定桥才是通向对岸的唯一途径。他便转身指挥部队,强行渡过松林河。虽然松林河看似是一条不起眼的小河,但由于正值汛期,冰雪融水使得河水异常冰冷,且大渡河的水倒灌,水深且湍急,根本无法进行武装泅渡,唯一的选择就是依赖桥梁。然而,桥已经被毁,太平军只能尝试通过木排渡河,但王应元用炮火猛烈阻击,经过几次尝试后,部队死伤惨重,抢渡行动彻底失败。松林河成了石达开前进的最后屏障,无法跨越松林河,石达开也就失去了前往泸定桥的希望。
展开剩余69%时间跨越七十多年,红军的情况与石达开大不相同。红军不仅与当地彝族人民建立了深厚的合作关系,而且松林河的河床经过多年的冲刷,已被上游的泥沙、石块和鹅卵石抬高,河水变得更浅,红军能够轻松涉水而过。与石达开时代不同,红军根本不受松林河的阻碍,轻松突破这一自然障碍。
松林河,这条曾经阻断石达开唯一突破重围希望的小河,若当时他能够成功渡过松林河,即使未能如红军般飞夺泸定桥,也还能继续向康定、丹巴撤退,拥有更大的回旋空间,避免了全军覆灭的结局。然而,历史无法假设,一切已成过去。
松林河之后,红军英勇飞夺泸定桥的事迹家喻户晓。然而,仍有一个问题值得思考:如果敌人将泸定桥炸毁,红军是否会陷入困境,是否无法通过泸定桥而陷入绝境呢?
事实上,答案是否定的。即使泸定桥被炸,红军依然可以顺利北上,继续抗击敌人。因为大渡河除了泸定桥,还有一座铁索桥位于上游。
当时敌人在会理、泸定、汉源一线的防线主要由刘文辉的几个团守卫,而这些敌军根本没有什么战斗力。与此同时,该地区的少数民族武装力量与红军相比,显得更加薄弱。
回顾石达开的时代,战争多依赖冷兵器,手工业者可凭简单的铁匠工具打造刀枪,因此太平军和土司武装之间的武器差距并不显著。战争中取胜的关键就在于兵力的多寡和持久战的能力,但石达开却面临兵员匮乏和粮草不足的困境。
而红军的情况则大为不同。在长征途中,红军不断缴获敌军的武器装备,淘汰劣质的,留下高效实用的。红军的轻重武器装备极为强大,机枪、轻重机枪、迫击炮等应有尽有。红四团在飞夺泸定桥时,甚至动用了上百挺机枪,扫射对岸敌军。这使得红军在武器上占据了绝对优势,能够轻松碾压敌人,打击当地武装。
因此,这一地区的敌军无力威胁到红军的安全,真正的威胁来自于追兵薛岳的8万大军。但由于地形的限制,这支大军只能沿着大渡河峡谷进行追击,无法从四面八方包围红军,甚至无法像清军或土司那样将石达开的部队困于四面。
红军凭借其顽强的战斗力、强大的武器装备和极高的机动性,具备了巨大的回旋余地。即使泸定桥被炸毁,红军依然可以选择沿河北上,转道丹巴铁索桥与红四方面军汇合。1936年2月,红四方面军就通过丹巴铁索桥,成功进入甘孜。
综合来看,红军如果不能通过泸定桥,依然可以选择从丹巴铁索桥渡河,前往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尽管路径更长、更为艰难,但绝不会像石达开那样全军覆灭。两者的命运,最终有着本质的区别。
发布于:天津市晶顶网配资-炒股配资合法吗-正规长沙配资平台-股票杠杆平台哪个好用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